设计体验师Weifeng,Ben🧧

中德汽车合作结硕果:创新驱动下的共同转型之路

32 丨1天前

随着智能化、电动化趋势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德两国在汽车工程、设计创新和绿色转型方面的合作也持续深化。当地时间8月4日,在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举办的一场中德汽车行业交流活动上,两国政经界人士一同回顾了过去十年里中德在技术、设计、产业链等多层面的深度协作。

德国巴伐利亚州副州长兼州经济、发展和能源部长胡贝特·艾旺格在发言中指出,汽车产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他呼吁以技术创新而非贸易壁垒应对挑战,推动开放合作:“最优秀的技术终将胜出,如果人为设限,只会在技术上落后。正因如此,巴伐利亚州政府坚决反对高额关税——包括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惩罚性关税。我们希望通过公平竞争,共同寻找最佳方案,而巴伐利亚州与中国产业的紧密合作,已经展现了合作能走多远。如今,中国汽车如今确实已跻身全球顶尖行列。这不仅涉及驱动技术,还包括驾驶辅助系统、现代电池技术,以及诸多应用于汽车领域的创新科技。过去十年来中国车企在德国的成功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也将继续携手努力,让这段故事延续得更远。”



中德政经界人士共话汽车合作


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邱学军表示,中德经贸合作是双边关系的基石。目前,有超过1.2万家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运营,2000多家中国企业在德国发展,其中约500家位于巴伐利亚州。这些企业既是中德合作的见证者,也是贡献者。邱学军进一步指出,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两国企业在绿色出行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过去十年,是德国创新领域稳步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德创新合作不断深化的十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将巴伐利亚州视为创新发展的重要门户,与德国企业在生产、研发、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构建了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十年来,这里汇聚了全球创意人才,催生出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和设计理念。这不仅展现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创新实力,也为中德在绿色交通领域注入了新动力。展望未来,中德在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合作将继续结出丰硕成果,迈上新的台阶。”



中德政经界人士共话汽车合作


在某中国车企高层张晖眼中,公司十年来在欧洲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拓展与研发布局上,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他强调,创新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共创未来:“十年的创新、合作与成长。过去十年,我们不仅仅是设立了研发中心,而是与欧洲的高校、初创公司、政府和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不仅在欧洲造车,更构建了信任。未来十年,我们将承担更多责任,同时也将迎来人工智能、电池革新和绿色基础设施等重大机遇。”


慕尼黑经济促进局局长库尔特·卡普认为,贸易壁垒只会扭曲竞争,应尽可能减少关税,为全球创新合作创造自由空间。与此同时,他强调,在数字化和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中德合作潜力巨大: “任何形式的关税本质上都是对自由竞争的阻碍,我们认为这会扭曲市场。关税扭曲竞争,对所有参与者的经济发展都不利。我们重视技术合作,中国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技术伙伴。在自由经济中,最优秀的技术会自然融合。特别是在数字化方面,我们认为与中国合作潜力巨大。当前最大的潜能领域,应该是自动驾驶。”


德国权威汽车杂志《汽车周刊》记者弗兰克·沃尔克坦言,当前德企最头疼的并非关税本身,而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战略焦虑。他告诉记者,“中国速度”成为行业追赶目标,技术本地化合作正在加速推进:“德国汽车业正以不同形式承受关税带来的冲击。特别是零部件供应商,担心贸易壁垒,不得不将产能转移到美国,这可能导致数万个就业岗位流失。最大的痛点其实是计划的不确定性。现在行业内人人都在追赶‘中国速度’——即中国的创新节奏。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弥补差距。中国技术正在加速本地化,越来越多德国制造商也公开表示正在与中国企业合作。这实际上是一个双赢局面。”


在全球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加速的大背景下,中德汽车合作正从传统制造走向智能驱动和绿色未来。正如与会人士的共识那样:技术合作、市场开放与用户导向将成为推动中德汽车产业迈入下一个“黄金十年”的关键动力。

杜塞尔多夫

0
0
5
他的发布
其他相关
0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