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体验师Weifeng,Ben🧧
该病的总体预后很差,死亡率高达98%,张文宏医生和感染科的专家讲进行会诊
31 丨9小时前
6月30日,男童在上海一家医院通过腰穿脑积液的检查,检查出来狒狒阿米巴原虫。
据报道,孩子妈妈表示,孩子还在医院,如今意识很好,走路有点飘、没办法好好走路。“目前使用了药物治疗,但是医生一直说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7月2日,孩子妈妈通过社交平台再次发文,她称张文宏医生和感染科的专家讲进行会诊。她还求助网友联系正规买药渠道,让孩子尽快用上药。
阿米巴原虫中,部分种类确实具有极高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俗称“食脑虫”)。
这种原虫主要存在于温暖的淡水环境(如池塘、湖泊、温泉等)中,通常通过鼻腔进入人体,沿嗅神经侵入脑部,引发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该病起病急骤,症状类似急性脑膜炎(如剧烈头痛、发热、呕吐、颈部僵硬等),进展极快,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1-2周内死亡,致死率超过95%,主要因诊断困难、治疗手段有限。
预防关键:
避免在未经消毒的淡水(尤其是温暖季节的池塘、湖泊)中游泳、潜水,或让水进入鼻腔;若需接触,可佩戴鼻夹。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是核心。
其他阿米巴原虫(如溶组织内阿米巴)主要引起肠道感染,及时治疗通常预后较好,致死率远低于福氏耐格里阿米巴。
阿米巴原虫对儿童致死率极高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指南
一、高致死率核心原因
1. 病原体特性
◦ 致病性阿米巴原虫(如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具有极强的侵袭性,可通过鼻腔黏膜或皮肤伤口直接入侵中枢神经系统。
◦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能沿嗅神经“绕过”免疫系统,直接破坏脑组织,引发急性脑膜脑炎,从感染到死亡通常仅需1周。
◦ 狒狒阿米巴原虫感染后,77.8%的患儿存在皮肤损伤史,提示其可能通过开放性伤口进入血液并播散至脑部。
2. 儿童生理脆弱性
◦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寄生虫的清除能力较弱。
◦ 儿童更易接触污染水源(如游泳、戏水),且鼻腔黏膜较成人更薄,增加感染风险。
3. 诊断与治疗困境
◦ 早期症状(高热、头痛、呕吐)与病毒性脑炎或流感相似,易被误诊,延误治疗黄金期(感染后72小时内)。
◦ 目前缺乏特效药物,治疗需依赖多药联合方案(如两性霉素B、米替福新等),且儿童用药安全性数据有限。
二、儿童感染典型症状
1. 急性感染期(感染后1-3天)
◦ 突发高热(体温>39℃)、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 颈部僵硬、畏光、精神萎靡。
2. 进展期(感染后3-7天)
◦ 意识模糊、抽搐、肢体瘫痪。
◦ 颅内压升高导致瞳孔不等大、呼吸衰竭。
3. 终末期(感染后7-10天)
◦ 深度昏迷、多器官功能衰竭。
◦ 死亡率高达90%以上,幸存者可能遗留严重神经后遗症(如运动障碍、认知损伤)。
三、科学预防措施
1. 环境规避
◦ 禁止儿童在未经消毒的淡水环境(湖泊、温泉、野塘)中游泳、潜水或跳水。
◦ 避免接触土壤中的腐烂有机物,玩耍后及时清洁皮肤。
2. 防护措施
◦ 游泳时佩戴鼻夹,避免鼻腔进水;头部始终保持在水面以上。
◦ 皮肤有伤口时暂停水上活动,并用防水敷料覆盖。
3. 卫生习惯
◦ 不使用野外生水洗脸、洗鼻,建议使用生理盐水。
◦ 选择正规泳池(含氯消毒剂可杀灭阿米巴原虫)。
4. 早期识别与就医
◦ 玩水后出现持续高热、头痛等症状,常规治疗无效时,需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暴露史。
◦ 提示医生进行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或脑组织活检,以快速确诊。
四、权威建议与争议
1. 感染风险再评估
◦ 尽管致死率高,但实际感染率极低(如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每百万次接触仅2.6例),家长无需过度恐慌。
◦ 需警惕的是,儿童溺水风险远高于阿米巴感染,应优先加强防溺水教育。
2. 治疗进展
◦ 近年多药联合方案(如两性霉素B+米替福新+利福平)已成功救治部分病例,但需个体化调整。
◦ 国际上正探索针对儿童的靶向药物及免疫疗法。
◦ 阿米巴病是一种由原生生物寄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传播的肠道疾病。嗜酸乳杆菌是健康人体肠道中的常见菌种,也是一种益生菌,具有抗菌特性,可对抗多种致病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本研究旨在探究罗伊氏乳酸杆菌的抗阿米巴活性及其机制。为此,将溶组织内阿米巴和罗伊氏乳酸杆菌共培养,并通过伊红染料排斥法测定寄生虫的活力。通过树脂辅助捕获RAC(OX-RAC)测定寄生虫中氧化蛋白(OX)的水平。与罗伊氏乳酸杆菌共培养两小时可使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活力降低50%。由于与过氧化氢酶(一种将过氧化氢 (H 2 O 2 ) 降解为水和氧气的酶)相互作用,这种抗阿米巴活性丧失,表明它是由罗伊氏乳酸杆菌产生的H 2 O 2介导的。
氧化还原蛋白质组学表明,罗伊氏乳酸杆菌可触发许多必需的阿米巴酶(如丙酮酸)的氧化:铁氧还蛋白氧化还原酶、凝集素 Gal/GalNAc 和半胱氨酸蛋白酶 (CP)。此外,与罗伊氏乳酸杆菌一起孵育的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与哺乳动物细胞的结合降低。这些结果支持罗伊氏乳酸杆菌作为预防阿米巴病的候选药物。
本研究结果表明,罗伊氏乳酸杆菌产生的过氧化氢 (H 2 O 2)会导致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体内的重要蛋白质氧化,最终导致寄生虫死亡。本研究强调了罗伊氏乳酸杆菌作为抗阿米巴病益生菌的潜力。
总结
阿米巴原虫感染对儿童具有高度致命性,但其预防可通过规避高风险环境、加强防护及早期识别实现,口服罗伊氏乳酸杆菌预防。家长需平衡科学认知与实际风险,既不轻视潜在危险,也避免过度焦虑。
杜塞尔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