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体验师Weifeng,Ben🧧
立夏中医推拿体验,再无气血虚
31 丨5小时前
立夏,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当春天的花在一夜之间被风雨吹落,当布谷鸟被热气催醒开始啼鸣时,春天就结束了。而夏天,也终于来临。
立夏,是一个十分特别的节气。
在这个时节,万物已经没了在春天刚萌生时的婉约,也还没有到秋天收获后的萧瑟,更没有寒冬里需要躲藏的冷峻。
立夏,给予了天地一抹热意,也给予了万物生长的环境,让天地万物都充满了肆意生长的力量。
而我们,也应该和世间万物一样,在这春夏交际之时:
静心养生、立足当下、心间种花、努力成长,方才不辜负这一夏时光。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气候湿热,进入夏季,气温升高、雨水增多,人体易出现心火旺盛、食欲减退、疲乏困倦等问题。此时养生需顺应“春夏养阳”的原则,注重清热祛湿、健脾养心,同时避免过度消耗阳气。
节气习俗与饮食文化
1.晚睡早起
顺应昼长夜短,可稍晚睡(不超23点),早起后适当午休(20-30分钟)补养心神,避免午后困倦。
2.防暑防潮
贵港立夏后闷热,外出避开正午烈日,戴遮阳帽,及时补水。居家保持通风,衣物、被褥勤晒防霉。
节气习俗与饮食文化
选择温和运动,晨起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津。
夏季对应“心”,易心烦气躁,可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或通过冥想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尤其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需注意。
节气习俗与饮食文化
清补为主,增酸减苦,养心健脾。
适当吃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柠檬)生津止渴,少食苦味(苦瓜、莲子芯等过量易寒凉伤脾)。
多吃红色食物养心:红枣、红豆、樱桃、西红柿等。
贵港湿气重,可常吃薏米、山药、茯苓(健脾祛湿)、绿豆(清热)、黄瓜、冬瓜(利水)。
避免过量饮用冷饮、冰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腹泻、食欲不振。温饮为主,如薄荷绿茶、酸梅汤(常温饮用更佳)。
养生小厨房
应以清热解暑、养心安神、健脾祛湿为主,同时避免过于油腻或温补。以下推荐几款适合立夏时节的药膳:
莲子百合绿豆汤
材料:绿豆50g、莲子20g、干百合15g、冰糖适量。
做法:绿豆、莲子提前浸泡1小时,百合洗净,所有材料加水煮至绿豆开花,加冰糖调味。
功效:清热解暑、养心安神,适合心烦失眠、口干舌燥者。
荷叶茯苓粥
材料:鲜荷叶1张(或干荷叶10g)、茯苓15g、粳米100g。
做法:荷叶洗净剪块,与茯苓一起煎煮20分钟,去渣留汁,用药汁与粳米煮粥,可加少许冰糖。
功效:健脾祛湿、消暑提神,缓解暑湿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
冬瓜薏米老鸭汤
材料:冬瓜300g、薏米30g、老鸭半只、生姜3片。
做法:鸭肉焯水后与薏米、姜片炖1小时,加入冬瓜块再煮20分钟,加盐调味。
功效:滋阴利水、清热祛湿,适合湿热体质或易水肿者。
麦冬玉竹银耳羹
材料:银耳1朵、麦冬10g、玉竹10g、枸杞10粒、冰糖适量。
做法:银耳泡发撕小朵,与麦冬、玉竹炖至胶质浓稠,加入枸杞、冰糖煮5分钟。
功效:滋阴润肺、清心除烦,适合口干咽燥、熬夜者。
立夏到来,我们可辅以简单的穴位按摩,以提升气血运行、安抚心神。推荐常用三穴:
1.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
位置:腕横纹上2寸(三横指),两筋之间。
作用:缓解心悸、胸闷、失眠,调节心气,预防暑热心烦。
方法:拇指按压或打圈按摩,每侧3-5分钟。
2.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
位置:膝盖下3寸(四横指),胫骨外侧一横指。
作用:增强脾胃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胀,提升免疫力。
方法:艾灸10-15分钟或按压至酸胀感。
3.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
位置:手背第1、2掌骨间,靠近食指侧。
作用:清热解表,缓解头痛、牙痛、暑热不适。
方法:拇指用力按压,每侧2分钟(孕妇禁用)
立夏养生重在“养心护脾、防暑不贪凉”,通过作息、运动、饮食等的调整,帮助身体适应夏季气候,为健康度过盛夏打下基础。德国推拿预约。
杜塞尔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