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体验师Weifeng,Ben🧧
中医推拿,气血营卫,头疼再不用吃止疼药
31 丨2天前
头疼就像一个不速之客,随时可能打断你工作的专注、阅读的兴致,甚至连睡觉也不放过。再加上头晕、情绪低落,生活质量直接拉低了好几个档次。
吃药虽能缓解一时之痛,但中医却提供了一种更加自然、方便的方法:按压头顶的一个关键穴位。
为什么我们会经常感到头痛、头晕和情绪低落?
这些症状的出现并非毫无缘由,而是与我们的身体状态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是阳气聚集的重要部位。
如果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脑部供血供氧就可能不足,从而引发头痛和头晕。
肝主疏泄,其功能若受到阻碍,气机就会停滞,情绪自然也无法畅快舒展。
现代医学对此也有一些共鸣,认为头痛、头晕和情绪问题可能是长期压力。
神经系统紊乱或者血液循环不良的表现。
比如,长期情绪压抑的人往往容易伴随头痛,而头痛又会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通过中医推拿和冥想的方法,释放压力。
因此,寻找一种既能调节身体又能改善情绪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推拿治疗头痛主要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来缓解症状,尤其对紧张性头痛、偏头痛、颈椎源性头痛等有显著效果。以下是针对不同头痛类型的推拿方案及操作指南:
一、头痛的常见中医分型与推拿重点
1、风寒头痛: 头紧痛、遇寒加重,伴鼻塞 。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风池、风府、合谷、列缺
2、肝阳头痛:胀痛(太阳穴为主),易怒失眠。平肝潜阳,引火下行。太冲、行间、百会、涌泉 。
3、气血虚头痛:空痛、劳累后加重,乏力 。补益气血,升清养窍。足三里、三阴交、百会、气海 。
4、痰浊头痛: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健脾化痰,通利清窍。丰隆、中脘、阴陵泉、印堂。
5、瘀血头痛:刺痛固定,夜间加重。活血化瘀,疏通脑络。膈俞、血海、太阳、阿是穴 。
二、通用推拿手法
1、头面部基础操作
开天门:
双手拇指交替从印堂(两眉中点)推至发际线,重复30次,力度轻缓,疏散额部紧张。
百会穴
百会穴不仅是经络的交汇点,还是人体阳气聚集的中心,被称为“大脑的总司令”。
它的位置非常好找:将双耳耳尖向头顶延伸,两条直线的交点即是百会穴。
百会穴名称中的“百”意指众多,“会”指交会,寓意百脉在此相交。
按压这个穴位可以帮助调节全身气机,起到提神醒脑、疏通经络的作用。
如果你认为百会穴只能缓解头痛头晕,那就小看它了。
缓解情绪低落:通过刺激头顶的经络,百会穴能够激活副交感神经。减轻青少年学习压力。
使全身放松,情绪逐渐平复,尤其是在焦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效果尤为显著。
改善睡眠:如果你因为焦虑或其他原因晚上睡不好觉。
不妨在睡前按压百会穴,帮助镇静心神,提高深度睡眠比例。
调节血压:百会穴对于轻微的血压异常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经常按压可以帮助血液循环更加顺畅,稳定血压。
推坎宫:
拇指从眉头沿眉弓推至太阳穴,配合点按太阳穴3秒,重复20次,缓解颞部胀痛。
2、 颈项部关键手法
揉拨风池穴:
双手拇指按揉枕骨下风池穴(颈后大筋两侧凹陷处),顺时针揉1分钟后向对侧眼睛方向推拨,快速缓解颈源性头痛。
风池穴是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风池穴位置图
天柱穴
后发际中分,第一颈椎棘突下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天柱穴位置图
拿肩井:
拇指与四指捏拿肩井穴(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向上提拉3-5次,松解肩颈僵硬。
3.、远端配穴增效
按合谷+列缺:
交叉按压(左头痛按右手合谷,右头痛按左手合谷),配合列缺穴(手腕横纹上2寸),每穴按压1分钟,循经止痛。
推太冲至行间:
拇指从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推向行间穴,反复推30次,疏导肝火。
太冲穴
足背第一、二趾缝上2寸凹陷中。
太冲穴位置图
三、分型加强手法
1、肝阳上亢型头痛
推桥弓:
拇指从耳后翳风穴沿胸锁乳突肌推至锁骨缺盆穴,单侧交替操作,降压醒脑。
叩涌泉:
空拳轻叩足底涌泉穴2分钟,引火归元。
2、气血不足型头痛
摩腹补气:
掌心顺时针摩腹5分钟,重点按揉中脘、气海,培补元气。
捏脊升阳:
从尾骨至大椎捏脊3遍,振奋阳气。
四、现代机理解释
推拿缓解头痛的科学依据:
改善血液循环:手法刺激扩张血管,增加脑部供氧(尤其对紧张性头痛)。
松解肌筋膜:解除头颈部肌肉异常痉挛(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调节神经递质:刺激穴位促进内啡肽分泌,抑制疼痛信号传递。
尝试用拇指按压风池穴+合谷穴各2分钟,多数头痛可即时缓解30%以上!德国中医推拿可联系我们。
杜塞尔多夫